修炼静功的关键是使大脑完全安静,排除所有的杂念。这是静功的首要原则,也是治疗疾病最有效的方法。然而,人们习惯于不停地思考,甚至在睡觉时也会做梦,所以要让大脑停止思考并不容易。为此,古人创造了许多方法,其中以道家庄子在“心斋”中提到的“听息”法最为有效。所谓“听息”就是倾听自己的呼吸。开始时,只需要用耳朵去听呼吸,不加任何其他想法。但也不是死守耳朵去听呼吸的声音,而是随着呼吸的节奏,似听非听地去做,这样才是正确的。呼吸的快慢、粗细、深浅、长短都要顺其自然,不要用意念去干涉。随着练习,心与呼吸合而为一,杂念消失,最后甚至感觉不到呼吸的存在,逐渐进入静的状态。
那些患有神经衰弱和失眠症的人,常常无法摆脱药物治疗,然而通过“听息”法,能有效改善睡眠问题。这与《黄帝内经》中所说的“阳入于阴”的理论相符。
道家经典中常提到的“心息相依”,通过《庄子》中的听息法可以实现,心中无念,长时间练习也不会感到疲劳,最终真正达到“心息相依”的境界。
在《庄子》的第四篇《人间世》中,通过颜回与孔子的对话,揭示了“心斋”的奥妙,其中“听息”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。
庄子原文解释:颜回问孔子:“什么是心斋?”孔子回答:“你要专注心志,不要用耳朵去听,而要用心去听;进而,不仅用心听,还要用气去听。耳朵听声音,而心听符号;气是虚无的,用来承载外物,只有道才能汇聚虚空,这就是心斋的境界。”
简化后的解读:颜回是孔子的学生,仲尼是孔子的字。颜回问“心斋”是什么意思,孔子回答:“你要专注心志,排除杂念,专注后,用心去‘听’,但不是用耳朵去听声音,而是用心去感受。进一步,不只是用心去感受,而是用‘气’去感知。达到这种境界后,耳朵听觉停止,心与气融为一体,连意识都不存在了。‘气’的本质是虚无的,因为虚无才能承载万物,而只有‘道’才能聚集这些虚无,心斋就是这种境界。”
这个过程并非分阶段进行,而是自然递进。为了方便初学者理解,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几个步骤:
第一步:“若一志”,也就是专注注意力,排除杂念。只有做到这一点,才能进入更深的功夫境界。
第二步:“无听之以耳,而听之以心”。这是说不要用耳朵去听声音,而是用心去感受呼吸的气息。
第三步:“无听之以心,而听之以气”。这一步是进一步深入,心与气融合为一,不再需要刻意用心去听,而是让气自然地流动感知。
第四步:“听止于耳,心止于符”。当功夫达到一定程度,听觉停止,心与气融合,无知无觉,进入混沌的状态。
第五步:“气也者,虚而待物者也。唯道集虚,虚者心斋也”。最终达到虚无的境界,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,不是刻意去追求的。当心达到虚无的状态时,才能进入更高的先天境界。
庄子的“心斋”法指向的是大道,超出了静功的目标。因此,在修炼基础法时,只需达到第四步“心气合一”的境界,就已经足够了。